随着乡村战略的稳步推进,乡村成为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的投资热土

乡村旅游风头正劲

  阅读提示

  乡村旅游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极佳表达,可以弥补人们在都市生活环境中产生的疏离感,客群广泛,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巨大。

  “种了半辈子地,没想到50岁了学做咖啡。”9月24日,在重庆万州区甘宁镇楠桥村,古树别院咖啡师漆建莲对记者说,“从清洁工转学做咖啡,跨度有点大,您看这个花拉得还可以不?”

  这棵千年古树下的“村咖”,由一间猪圈改造而成,现在名气越来越大。咖啡屋老板“80后”的返乡创业者曾进告诉记者,开业至今共接待各地游客近30万人次,创造经济价值50余万元。

  家家门前长流水,户户庭院花飘香,当今的文旅市场,乡村休闲游正成为一股新潮流。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乡村旅游相关企业55.9万余家,其中今年1月~8月就新增注册企业8.02万余家,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23.7%。

  “村咖”背后折射乡村游的火爆

  “乡村越来越时尚,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坐在楠桥村“遇见里”民宿天台,一杯温热的咖啡在手,漆建莲说,孩子在外工作,已经3年没回家了,她想把孩子叫回来,把老房子修缮之后做民宿,“不用背井离乡,回家创业不也挺好的吗?”

  紧挨“亚洲第一瀑”的甘宁镇,通过咖啡屋引流,为村里增加了人气,院落里的不少人有了家门口创业的想法。于是特色餐饮、民宿农家乐、手工文创、劳务公司……一家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乡村发展吸引了在外的年轻人回乡创业,让乡村文旅融合有了新思路。“古树咖啡创客”通过一间间“村咖”,正带动周边业态不断延伸。经过短短两年的发展,如今,这个以三国名将甘宁命名的古镇,返乡创业园已吸纳200余名农民返乡,43家企业入驻,年创集体经济产值1500余万元。

  《2023年中国咖啡时常洞察报告》显示,当前国内四、五线城市的咖啡订单量同比增长高达250%以上,咖啡市场正在迅速下沉。“村咖”走红的本质是城乡壁垒逐渐被打破,乡村振兴走向“快速路”。

  在浙江的安吉,这个常住人口不到60万人的山区小县城拥有300多家咖啡馆。今年“五一”期间,安吉偏远山区的一家咖啡馆单日最多出杯量超过5000杯,依靠“咖啡+露营”,单日最高营业额超过30万元。

  据美团数据,全国县城(含县级市)咖啡消费热度排行榜中,东部的延吉高居榜首。常住人口不到80万人,“每万人咖啡馆拥有量”却是上海的近4倍,延吉成为名副其实的“县咖王”,仅2023年上半年,延吉就新增500多家咖啡店。

  特色是乡村旅游的灵魂

  咖啡馆是都市人的精神驿站,能在自然山水中品一口咖啡,一下子消弭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面对“村咖”等新兴文旅业态大量兴起,各地政府也在跟上脚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创业给予更多个性化支持。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东西一条街,南北两排房,既没有绿水青山的美景,也没有古镇老街的风貌。但该村着力于去城市化、去景区化、去商业化,全面恢复关中民俗,重建乡村生活。

  “这里没有花里胡哨的雕塑和景观,村景一体,全民参与,一张张朴实真诚、生动活泼的面孔就是最独特的资源。”当地文旅委负责人说,通过为城里人提供乡村生活体验、农事体验、度假休闲体验,留下美好感觉,让人们去了还想去,较好地实现了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游客全方位、零距离、多角度体验乡村生活,真正实现“村景一体”,从而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超级IP和知名品牌,旅游总人数超过上亿人次,农民年人均纯收益突破10万元。

  重庆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是中国四大名陶——荣昌陶的主产地,重庆市第一家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实践站坐落于此。同时拥有古驿道、荣昌国家综合实践实训基地、陶宝巷子等陶艺景点,陶瓷文化、知青文化、家祠文化、农耕文化在这里交融。

  荣昌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助优势资源,通安村相继开设了陶瓷文化、农旅体验、青创基地、研学项目和节庆活动等特色旅游业态,让游客感受国家级非遗文化的魅力,体验乡村农家的休闲娱乐。

  从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山,到如今满目葱茏的果园,重庆涪陵蔺市镇泡桐村的蝶变令人惊叹!重庆美心集团投资2亿元,实施“政府+公司+项目+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让全村人人是股东、户户当老板,实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

  9月23日,记者在这里看到,上万亩葡萄及果园郁郁葱葱,一条十八弯山路上空,五颜六色的索道吊厢穿梭而行,吸引大批游客体验乘坐,感受山川田园、农舍人家的秀丽景色,今年夏天吸引了上千万次观光人流。

  美心红酒小镇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秋国庆佳节来临,景区将开展具有节庆特色与氛围的庆祝活动,沉浸式赏中秋“大月亮”,品特色榨菜馅大月饼,参与国庆快闪,与巨幅国旗合影,共同为祖国庆生。

  乡村旅游亟须文旅娱融合

  据国家文旅部数据,已有超过6万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超过30亿人次的游客,支撑形成了千亿级乡村旅游消费市场。

  “文化是游客的出发点和归宿,旅游本质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满足乡村旅游者的需求。”西南大学经管学院旅游系主任、副教授向旭说,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乡村旅游项目业态雷同,产品同质化严重,乡村旅游开发浅表化,乡村特有的文化内涵比较缺失等。

  今年暑期,重庆市石柱县鱼池镇的乡村夜市走进大众视野,为广大避暑游客带来别样的假日休闲体验。日前,该镇“悬崖+”——“长江之心滑翔伞项目”正式投用,全国各地滑翔伞爱好者接踵而至,感受一场驾着滑翔伞与山野对话、与白云握手的奇妙之旅。

  该村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发挥好“悬崖+”的作用,引领45家市场主体共同发力,初步形成了一个集休闲、餐饮、住宿、特色小吃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发展体,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多点增收。

  重庆市旅发委副主任秦定波称,“旅游+农业”“旅游+乡村”可充分释放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力及催化、集成作用,形成新业态,提升综合价值,实现增收富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许多地方均把“旅游兴村”作为一大抓手,不过旅游产业有其自身规律,乘势而上、借势而行,跨界融合、创新发展,方能收到良效。

  贵州桐梓县娄山关街道杉坪村,曾是一个省级二类贫困村,刚刚过去的暑期,这里旅游井喷的景象令人刮目。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5摄氏度,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旅居、养老俱佳。

  这个只有3000多人的高山村,这个夏天,前来这里消暑避暑的城里人,高峰期达6万余人之众,尤以重庆客人居多。山道间、庭院里、停车场,“渝”字打头的重庆车比比皆是。“听错了都是重庆口音。”有人打趣说,这里简直就是一个“重庆村”。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夏天,旅居桐梓全境的避暑游客达25万人次。全县1月~8月接待游客逾800万人次,位居遵义市第一,较去年同期增速42.5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4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速51.76%。

  携程《中秋国庆旅游预测报告》显示,即将到来的“十一”国内游、出境游双双火爆,精品乡村游备受青睐,一些热门旅游地的度假酒店、网红民宿的热门房型已经“一房难求”。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华夏网

  “绿色华夏网”是以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为导向,以传播国内外绿色经济,绿色环保,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文化,绿色健康,绿色发展领域最新动态信息为己任的综合门户网站。为了绿色华夏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