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法治“撑腰”,坚决惩治“按键伤人”,是《意见》所力求达到的目标。治理网络暴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我们不仅需要决心,更需要耐心。
法治社会,绝不允许网络暴力。
日渐完善的法律法规,正是剑指违法犯罪分子的利剑。近年来,从建立健全网络暴力预警预防机制,到严防网络暴力信息传播扩散,再到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意见》,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效举措。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意见》进一步推动依法惩治网络暴力。比如,现实中,一些网暴受害者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多网络言论具有匿名性,网暴行为溯源难,确定主体难;另一方面,一些网暴行为参与人数多,地域跨度广,受害者举证难。为此,《意见》要求切实矫正“法不责众”的错误倾向,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恶意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同时规定,具有针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实施网络暴力,组织“水军”“打手”等实施网络暴力,编造“涉性”话题侵害他人人格尊严,利用“深度合成”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布违法信息,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发起、组织网络暴力等情形的,依法从重处罚。
以组织“水军”实施网络暴力为例。在网上,一群人欺凌一个人,着实可恨,而一些人投身网暴产业链,则是更严重的恶行。曾有媒体报道,在这条“黑色”产业链上,诸多转发、点赞及新闻推广业务被明码标价。被雇佣的“水军”,先是炒作某段文字、视频或微博内容,再去匹配平台的算法推广机制,以获得更高的关注。除了撰文推广、刷量炒作,以电话、短信等方式骚扰谩骂他人,也是网暴的惯用手段。
水军搅得网络世界乌烟瘴气,依法从重处罚契合民意。今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整治“网络水军”。应当看到,除了依法严惩“网络水军”及幕后推手外,也要对恶意雇佣“网络水军”发布虚假信息的不法买方,以及参与其中的“公关公司”、MCN机构等加大打击和惩处力度。需要提醒的是,目前网上还出现了各种变着花样招聘“网络水军”的情况,有的以兼职形式招揽“水军”,有的采取谐音词、变体字来为“水军”推广引流;有的打着数据维护的名义从事“水军”活动……广大网民千万不要被所谓的“兼职”迷惑。
此外,水军泛滥,也说明平台运行和管理机制存在漏洞。比如,部分平台的网络暴力防护措施对“擦边球”式行为的判定、封禁还不够及时;又如,一些平台对网络暴力的处理多采用删帖、封号等方式,对于其中所涉侵权违法问题,与执法司法部门的配合联动还有待加强。试问,为何“黑色”产业链屡斩不断?平台是无能为力,还是不作为?是不是与MCN机构利益捆绑,同吃一碗不干不净的流量饭?针对水军网暴乱象,平台必须切实拿出行动来。因为,若不严格管控,不断了“水军”之“流”,平台也必然要遭受其泛滥之灾。
网络暴力蔓延,无人可以独善其身。法治“撑腰”,坚决惩治“按键伤人”,是《意见》所力求达到的目标。当然,治理网络暴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我们不仅需要决心,更需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