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不离人的看守、巨大的精神压力、高昂的护理费用……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老人的照护一直是亟待解决的社会痛点。

  8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近日印发通知,决定组织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行动(2024-2027年),精准对接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

  通知明确,医疗卫生机构每年为失能老年人提供1次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中医体质辨识及保健指导等服务。

  通知还提出,各省份结合本地实际,为提出申请的老年人进行失能状况评估,上门为失能老年人提供血压测量、末梢血血糖检测、康复指导、护理技能指导、营养改善指导、心理支持等服务。

  失能老人的照护压力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曾分享过长期照护失能老人的经历:无法计算一天要给老人换多少次衣物、清理多少次痰渍、擦拭几次嘴角,生活“秩序”就是没有秩序,突发状况随时可能在下一刻到来……

  近期,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三届大会期间,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副司长刘芳在一场分论坛上表示,目前,国内部分失能老年人有4000万人,78%的老年人患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病。

  失能,是指个体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能力,不能独立完成穿衣、吃饭、洗澡、上厕所、行走等日常生活活动。

  失能老人的生活起居通常不能自理,常伴有吞咽、言语、行动、认知功能等障碍,需要他人的照护才能延续生存,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巨大困扰。

  对照护者来说,照护失能老人涉及照料责任分担、服务质量管控、风险控制等问题。

  有一定照料能力的家庭,由家庭成员承担职责;不具备照料能力的家庭,需要寻求社会性帮助,比如居家上门服务等,但是也会涉及服务人员的专业性,以及家庭支付能力问题。长时间的繁重护理也会给照护者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成为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养老护理员仍有较大缺口

  有研究显示,我国的4000万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带来600多万人的养老护理员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仅有50多万名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其中,仅有33万服务人员从事长期护理。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曾表示,当前以护理员为主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多为中老年人,青年人较少;养老社工、健康管理师等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存在不足;由于培养时间长,养老服务经营管理人才也较缺乏。

  今年1月,上海发布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养老护理员位列其中,可享受上海市人才引进等政策支持。

  试点8年的长护险有望铺开

  为减轻家庭长期照护失能老人的压力,自2016年以来,国家已启动了两轮长护险试点,目前试点范围已扩大到全国49个城市。这是一种为失能老人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长期护理保险,也被视为一种关键解决方案。

  据国家医保局统计,截至2023年6月底,长护险参保人达到1.7亿,累计超200万人享受待遇,累计支出基金约650亿元,给失能人员家庭年人均减负约1.4万元。

  但是,长护险试点8年来,覆盖范围仍相对有限,多数试点城市只覆盖城镇职工,没有纳入城乡居民。主要筹资渠道是“走医保”,即直接从医保基金中按一定比例划转,没有形成独立筹资。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认为,长护险推行最大的挑战是长尾风险,也就是说,随着老龄化和高龄化继续发展,失能人口将越来越多,失能便由家庭风险逐步汇聚成社会风险,届时将难以预测政府要承担的支出规模到底会有多大。

  2024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上,医保局强调要推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有受访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长护险制度将从试点走向全面铺开。今年之内,国家层面或将出台关于长护险的顶层设计,具体的实施细则可能要等到明年。

  据了解,浙江已成为全国首个全面铺开长期护理保险的省份。根据今年2月发布的《浙江省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实施方案》,到2025年,浙江要普遍建立城乡一体的政策性长护险,2027年完成全省覆盖。

  试点中的家庭养老床位

  家庭养老床位是将养老服务机构专业照护服务向家庭延伸,缓解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家庭养老难题。

  在我国,九成以上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床位的诞生,让老年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专业机构的服务,有利于减轻家人的照护负担。而且这一服务模式送来的服务由养老护理员等具有专业资质的服务人员提供,更符合失能老人需求。

  家庭养老床位是“十三五”时期国家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中产生的创新举措。“十四五”时期,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为项目地区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鼓励探索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专业照护模式。

  当前,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模式属于试点阶段,要进一步普及推广还有诸多难题待破解。

  例如,如何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参与热情,如何降低工作人员交通意外风险、服务纠纷风险,如何确保服务质量更好维护老年人权益等问题也急需政府部门和养老服务机构共同破题。

  为了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参与热情,四川眉山按照每户不高于2500元的标准,对家庭照护床位建设经费给予补助,并对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家庭照护床位实行“以奖代补”,带动培育数十家养老服务企业。

  为了让老人享受到更实惠的服务,北京市石景山区将养老家庭照护床位项目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深度融合。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的老人可在一定范围内报销70%至80%居家护理服务费用。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完善标准规范,进一步明确家庭养老床位功能定位、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做好风险防控,切实解决居家失能老人专业照护需求,并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的照护

  为探索构建可持续、可推广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和保障机制,民政部、财政部于2023年起组织开展中央财政支持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工作。

  救助对象为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且经评估为完全失能等级并自愿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主要通过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渠道安排资金,对入住养老机构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给予救助,并对收住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结合绩效考核结果予以适当补助。

  养老照护新职业涌现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一批新职业、新工种,其中,在养老护理员职业下增设了社区助老员、老年助浴员2个工种。加上之前发布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健康照护师等,与养老行业相关的新职业越来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洗澡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件简单的小事,但对于对于居家养老的高龄失能老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老年助浴员纳入国家新岗位,也就意味着老年助浴将更加规范和专业。

  上海是全国最早推行养老顾问制度的城市之一。截至2023年底,共有养老顾问点6988个,养老顾问人数达1.03万人。

  养老照护新职业的涌现,极大满足了养老服务新需求,有利于形成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

  机器人护理能否“叫座又叫好”

  面对不断扩大的长期护理人员缺口,康养护理机器人的出现似乎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但是,目前此类助老智能化产品仍然“叫座不叫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级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家组副组长陈殿生曾说,现在,给失能、半失能老人用的、全自动处理大小便需求的智能护理机器人已研制出来了,甚至已经走进了一些养老院。但在实践中,这些机器人往往被闲置,养老院更倾向用尿不湿。

  为何出现这种现象?从便捷性看,要使用这些机器人,安装调试的准备时间长,此外还存在清洗时耗。相比之下,尿不湿就高效得多。所以,此类看似解放人力的智能产品,其实没那么高效,也难以大面积推广。

  从智能化程度看,在护理中,护工很容易帮助卧床老人每两个小时翻一次身,但机器还做不了。因为一个看似简单的“翻身”,需要考虑老人的鼻子不能被堵上,翻过去后其胳膊不能骨折等。目前,康复护理机器人还处于“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聚焦到国内,医工交叉融合、工程学和护理学融合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从使用成本看,实际上已有一些能够用的护理机器人了,比如多姿态的甚至自动导航的智能轮椅,但是,这些产品定价在几万元或者几十万元之间,很多家庭买不起。

  人形机器人比以往的智能产品难度更大,技术也更复杂。从产品研发成熟到走向应用端,包括能够像保姆一样对老年人提供全方面照护,可能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综合来源:新华社、第一财经、中国新闻周刊、央视网、中国政府网、经济参考报等)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516期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华夏网

  “绿色华夏网”是以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为导向,以传播国内外绿色经济,绿色环保,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文化,绿色健康,绿色发展领域最新动态信息为己任的综合门户网站。为了绿色华夏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