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断食还是持续少吃

肠道菌群当“裁判” 选出减重好方法

  间歇性断食和持续少吃都会影响体重,但这两种饮食方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尚不明确。

  日前,《自然·通讯》发表的一篇论文称,美国斯基德莫尔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项小型试验中发现,和限制热量、采取有益心脏健康的饮食方式相比,间歇性断食并设定蛋白质配比的饮食会增加肠道微生物组的多样性。这一发现有助于帮助科学家理解肠道微生物组和机体代谢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可能为体重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减重方式孰优孰劣

  间歇性断食是指通过限时进食产生能量缺口,从而改善体重和代谢。根据断食时间不同,间歇性断食有多种方式。

  “常见的间歇性断食有‘5+2’和‘16+8’两种方式。前者是一周内5天相对正常饮食,2天严格限制能量摄入;后者则是每天在8小时内饮食,剩下16小时不再吃东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张家瑜介绍,此前研究发现,间歇性断食能降低体重、血糖、体脂、血压,并减少人体内的炎症标记物,对超重或肥胖人群有益处。

  除间歇性断食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减重方式是持续少吃。“持续少吃也称限能量平衡膳食,它通过减少每天总能量摄入来达到减重效果。”张家瑜说,此前已有研究证明,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而言,短期(如6个月)的热量限制不仅能有效减轻体重,还能显著改善心血管健康指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及线粒体功能,同时带来降低血糖与血脂等额外益处。

  上述两种减重方式均被证实能有效减轻体重,但孰优孰劣目前尚无定论。最新研究以41名超重或肥胖个体为样本,通过为期8周的试验,对比了两种低热量饮食干预的效果。其中,采取持续少吃的称为“限制热量组”,另一组采取间歇性断食并设定蛋白质配比的则称为“IF-P组”。

  结果显示,两种干预方式对肠道微生物群都产生了显著影响。与限制热量组相比,IF-P组不仅较少出现低至中度胃肠道症状,还减掉了更多内脏脂肪,增加了肠道菌群多样性。此外,IF-P组增加了与瘦表型相关的特定肠道菌群,且与体重减轻有关的循环细胞因子以及有利脂肪氧化的氨基酸代谢物均有所增加。

  张家瑜说,从研究结果来看,间歇性断食并设定蛋白质配比的饮食,对肥胖管理的效果比持续少吃更好,不仅减少了胃肠道不适症状,还丰富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减重效果更为明显。但是,该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样本量较小、干预时间较短等,未来还需更大规模、更长时间的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盲目减重不可取

  减重的基本原理在于调控身体能量的平衡,即减少能量摄入并促进能量消耗。张家瑜解释,当身体出现能量缺口时,会首先消耗葡萄糖;葡萄糖被消耗完后,再利用肝脏储备的糖原作为能量;糖原被耗尽时,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才会转化为脂肪酸和甘油产生能量,从而实现减重目标。

  “不管是间歇性断食还是持续少吃,都需要注意在调控身体能量平衡时可能存在蛋白质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的问题。”张家瑜说,蛋白质缺乏可能导致肌肉流失,而维生素与矿物质不足则会影响一些正常生理功能,甚至影响情绪,引发脱发等问题。部分人群还可能遭遇胃肠道不适,如饥饿感不耐受、胃酸过多刺激胃黏膜等。因此,她建议减重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防减重速度过快导致脂肪与肌肉同时流失。

  “在启动减重计划之前,进行一次全面的肥胖原因筛查至关重要。这是为了排除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病理因素导致的体重增加。确保没有病理性原因后再着手减重,才是安全之策。”张家瑜提醒,尤其是血糖异常人群,盲目节食可能诱发低血糖,不容忽视。

  减重并非人人皆宜。张家瑜说,对于患有胃肠疾病的人群而言,应避免采用加重胃肠不适症状的减重行为或饮食方式。此外,甲亢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同样需谨慎减重。老年人群体因消化吸收能力减弱,采用间歇性断食法可能增加营养不良风险,也应格外小心。在张家瑜看来,减重方法无绝对优劣,关键在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实施,以确保减重过程安全有效。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华夏网

  “绿色华夏网”是以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为导向,以传播国内外绿色经济,绿色环保,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文化,绿色健康,绿色发展领域最新动态信息为己任的综合门户网站。为了绿色华夏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