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近日,各地春茶陆续上市,爱茶的人可以品尝到一口来自春天的鲜香。我们常听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知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承载着人们的日常需求与文化习惯。然而茶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为什么跻身“七件事”之列呢?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江苏茶文化史》作者刘馨秋告诉记者,“开门七件事”的说法最早见于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书中提到:“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酒、酱、醋、茶。”到了元代,这一说法简化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去掉了“酒”,因为酒在当时被认为是奢侈品,从此由八件事变成了七件事。

  元明清后,此俗语开始流行。比如元杂剧《百花亭》中的《当家诗》的前两句是:“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明代唐伯虎的《除夕口占》中写道:“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天寒无一事,竹时寺里看梅花。”还有一人模仿此作:“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都在别人家。寄语老妻休聒噪,后园踏处看梅花。”无名氏《百叹》诗云:“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今件件费绸缪。吞声不敢长嗟叹,恐动高堂替我愁。”叹气家里很穷却不敢高声,担心惊动父母。清代康熙年间,湖南人张璨的一首七绝:“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样样不离它。而今七事皆更改,柴米油盐酱醋茶。”感慨诗意的生活变成生活的琐碎。

  “由此可知,‘开门七件事’说法最早源自宋朝。”刘馨秋表示,“茶在宋代之前就已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并随着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成为这一俗语的一部分。”

  据介绍,茶在先秦时期一直是西南地区的地方性饮料;秦汉以后,饮茶沿长江向东传播,至六朝时已常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此后,茶立足于长江流域向北方普及。唐代以后,茶叶产区已遍及今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的十多个省区。饮茶区域则更加广阔,不仅遍及长江、黄河流域,而且已传至西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成为一种全国性甚至东亚性的产业和文化。

  宋代不仅延续了茶在中晚唐时期的蓬勃发展趋势,还将茶的生产、贸易带入了一个更加繁盛的发展阶段,中国古典茶文化也在宋代发展到了极致。

  首先,农业技术进步推动茶叶规模化种植。

  宋代农业的突破性发展体现在耕作工具的改良与农田开垦技术的提升。曲辕犁的普及、铁制农具(如弯锄)的广泛使用,以及龙骨翻车等水利工具的推广,大幅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粮食产量的增加使得农民有余力将耕地转向经济作物种植,如福建建溪流域、四川盆地及两广地区广辟茶园,形成专业化产区。特别是福建北苑御茶园,因龙凤茶工艺闻名,宋徽宗赞其“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梯田的广泛开垦进一步拓展了茶叶种植空间,宋代产茶面积较之唐代至少扩大一倍以上。

  其次,宋代手工业的繁荣直接推动了茶叶加工技术的精细化与茶具制作的精美化。

  制茶方面,北苑贡茶采用“蒸青研膏法”,工序达七步之多,包括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以去除苦涩、凸显茶香,其成品“色莹澈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被宋徽宗誉为“天下第一茶”。蔡襄《茶录》详述了茶饼品质的评判标准,推动了制茶标准化。茶具制作则依托五大名窑的瓷器工艺,建窑兔毫盏、定窑白瓷等备受推崇,茶具种类较唐代翻倍,风炉、茶磨、茶罗等工具的精工细作进一步提升了饮茶体验。

  茶在宋代还被当成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用于维系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和平稳定。

  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已形成“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为生”的局面,对茶叶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宋神宗时设茶马司,以茶易马年交易量达数十万斤,形成“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的盛况;另一方面,宋朝立国中原,与辽、夏等战火连年不断,需要大量战马充实国防。因此,宋朝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榷茶制(即茶叶专卖),茶叶税收成为国库核心收入之一,满足军事及政治需求。为督管东南茶区茶叶存储和销售,特设置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州之蕲口六个榷货务。六榷货务是“要会之地”,可以说是六大茶叶集散中心。真州即江苏仪征,海州即江苏连云港,江苏境内即占其二,可见茶叶产销之繁盛。

  根据文献记载,到了宋代,茶叶渗透至社会各阶层。

  在城市,催生了大量茶馆与茶摊,成为市民社交核心场所。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汴京“茶坊鳞次栉比”,既有全天开放的固定茶肆,也有“提茶瓶者”沿街流动点茶,为邻里传递信息、协调红白事务,甚至充当市井联络的“润滑剂”。南宋《梦粱录》描述杭州茶坊“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冬售七宝擂茶,夏卖雪泡梅花酒,兼具休闲与商业功能,足见茶事融入市民生活的多元形态。

  宋代斗茶风靡各阶层,成为全民娱乐活动。南宋《斗浆图》描绘六名商贩持茶瓶、茶盏于街头比试,人物服饰质朴(皂巾、白裤、草鞋),反映普通民众的广泛参与。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更以“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描绘斗茶激烈程度,足见其社会影响力。

  同时,茶叶因解渴、杀菌等实用功能深入百姓生活。宋人饮茶多采用“点茶法”,即将茶叶研磨成粉,轻轻投入碗中,随后注水。《群芳谱》记载此法“不加盐调味,茶叶固有芳香始显”,更能凸显茶汤本身的香气与滋味。茶汤还可解油腻、助消化,与农耕社会饮食结构相适,陆游诗中“饭罢茶瓯未要深”即反映茶作为餐后饮品的普及。

  宋代蔡绦的笔记《铁围山丛谈》称:“茶之尚,至本朝为盛……祐陵(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无以加矣”;王安石在《议茶法》中直言:“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明确将茶与米盐并列。

  “宋代,茶风昌盛,不论消乏解渴,还是社交雅集,茶成为不可或缺之物,从而使这一俗语流传,并影响至今。这不仅体现了茶在中国文化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还展示了在社交媒介、养心之道以及经济贸易等多个方面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刘馨秋说。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华夏网

  “绿色华夏网”是以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为导向,以传播国内外绿色经济,绿色环保,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文化,绿色健康,绿色发展领域最新动态信息为己任的综合门户网站。为了绿色华夏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