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半导体”“化工+半导体”“新能源+智能装备”……今年以来,A股市场跨界并购动作频现,活跃度明显升温。

  部分上市公司之所以热衷跨界并购,既有因原有产业不振,公司发展遇瓶颈,希冀通过多元化经营实现业绩突围、提高企业估值的现实需要;也有主动寻求新风口,期望借助跨行业并购开拓新的赛道、获得新的增长点,更上一层楼的更高追求。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跨界并购还有着新的战略意义:可以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协同联动,进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9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提出支持运作规范的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需求开展符合商业逻辑的跨行业并购。就是要引导企业跨界并购走向产业逻辑,支持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领域聚集。

  隔行如隔山,跨界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除了要克服一般并购会面临的消化不良外,还要防范业务跨度过大造成的水土不服,以及并购后经营管理、企业文化方面的冲突和潜在的市场经营风险等,有着更多的不可控性。

  从过往经验看,借由跨界并购,上市公司脱胎换骨者多,折戟沉沙者也不在少数。以某陶瓷制造公司为例,曾斥巨资收购教育相关产业,却由于行业跨度过大,管理经验不足,且缺乏务实可行的整合方案,导致并购后子公司各自为政,协同效应未能实现,拖累了主业发展,最终只能以黯然退市收场。

  可见,跨界并购并不是一跨就灵。跨的是行业间的壁垒,并的是迥然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求的是再造和共赢,考验的是上市公司的谋略和智慧。找好方向、踏准节奏是关键。

  跨对方向,谋定而后动。对赌失效、商誉减值、子公司失控……细数上市公司跨界后的种种后遗症,大多是盲目跟风、激进并购所致。要想跨界而不踩空,上市公司还需立足自身实际,以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为导向,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了解新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寻找那些发展前景好、协同互补性强的行业,在业务、人才、技术等方面促成最优配,真正实现强强联合。

  “跨”要找准节奏,“并”要有章有法。一方面要摸清底数,聘请专业审计机构,谨慎评估并购目标的质量和潜在风险,做到知根知底,确保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另一方面要明确重点,科学合理设计并购方案,对交易作价、对价支付、管理团队任用激励、业务团队协同融合等作出恰当安排,摒弃高承诺、高估值定价模式,强化目标和考核约束,将不确定性风险降到最低。

  鼓励跨界不是包容越界。过去A股市场不乏打着多元化旗号炒概念、蹭热点的跨界并购,最终落得一地鸡毛,损害投资者利益。对此,监管部门还需从严监管规范程度相对较差、交易执行能力较弱的壳公司盲目跨界并购交易,从严打击借重组之名、行套利之实等市场乱象,并进一步厘清合理跨界与盲目跨界的边界,为上市公司提供更明确的指引和遵循。

  无论怎么跨、跨往何方,上市公司并购的最终目的始终应是做大做强,实现横向协同、纵向整合,促成“1+1>2”。唯有坚守这颗初心,才能确保方向不偏离、节奏不踏错,借助政策东风,乘势而上。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华夏网

  “绿色华夏网”是以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为导向,以传播国内外绿色经济,绿色环保,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文化,绿色健康,绿色发展领域最新动态信息为己任的综合门户网站。为了绿色华夏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