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既然选择接受人情世故的约束,不妨少些精神内耗,把该做的事做了就好。
“十一”假期结束了,我的钱包又瘪了。清点起来,从中秋到国庆,再到长假末尾,我和家人一共参加了3场婚礼,加上另外3场因为时间冲突无法赶赴的婚礼邀约,我们足足送出了6个红包,每个红包的礼金,至少也有1000元。放完假上班那天,正好是工资日——看着到账的薪水,再看看上个月的信用卡账单,结余下来的钱,还不够填补这个假期送出去的一半。
总额将近万元的礼金,一份份由我亲手递出,要说一点都不心疼,肯定是自欺欺人的谎话。但是,从情理、道义上看,这几笔婚礼红包形式的人情支出,也没有哪笔是我们不该出、不必出的。6对邀请我们赴约的新人,有5对都参加过我和妻子的婚礼,送给他们的红包,只不过是还过去的人情。余下的那对,新郎是我幼时极好的玩伴——当时没请人家参加婚礼,本就是我亏心,如今故友发来请柬,岂有不共襄盛举、随上份子之理?
“黄金周”的名号,听着就很旺财运。不过,对大多数年轻人而言,一个黄金周过下来,散出去的“黄金”,往往要比赚到的多得多。每年的十一假期都是婚礼高峰,还有不少前两年因为新冠疫情没办成婚礼的新人,主动将这桩大事挪到了今年。而且,越是二三十岁,社交圈中正值婚龄的朋友越多,对进入社会不久,积蓄还不算丰厚的年轻人而言,简直就是一记定制款的“人情暴击”。
当然,多数情况下,参加婚礼都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而且,当代年轻人的社交习惯越来越“直”,很多人都学会了拒绝那些不熟的人发来的婚礼请柬。从理论上讲,既然结婚的都是好朋友、真朋友,给点礼金,又有什么好纠结的呢?但是,人们总说“友谊无价”,但在一定程度上,婚礼红包这档子事,实在太像是在给友谊“明码标价”了,因此难免令人难受、纠结。
给红包的人会纠结:某个老同学给1000元是不是就够了,这样对得起我们多年交情吗?那个大学舍友和我很铁,我想多给一些,可是其他舍友结婚我没给那么多,会不会“不患寡而患不均”?某个朋友的婚礼在很远的城市举办,赶过去要花不少旅费,我能不能少随点份子,或是干脆不出席,用微信多打点钱?
也别以为收红包的人就不会纠结——办过婚礼的“过来人”,肯定都懂个中滋味。当年某个朋友结婚,我包了2000元红包,怎么这次对方出席我的婚礼,只回了1000元?提前一个多月,就给某个以为关系很好的同学发了邀请,怎么对方不仅不出席,还只用手机发来500元礼金?还有朋友不知何故,出手特别阔气,送来的礼物价值数万、远超预期,让人不知如何“报答”是好……总而言之,对方给多给少,也都有让收钱者发愁的理由。
这些关于金钱的纠结,看起来很俗气。不过,亲身经历告诉我:那些与金钱无关、看似纯粹的“人情债”,可能比礼金问题还要让人头疼。我有一位朋友,结婚时邀请了一个很好的闺蜜当伴娘,还请她在婚礼现场致辞发言。结果那位闺蜜结婚时,不仅没给我那位朋友安排任何特殊角色,连请柬都是提前3天才发来的。两个人的友谊,瞬时就遭遇了一场严峻考验。还有一次,我本来都答应了要参加一场朋友的婚礼,结果当天临时有推不开的事情,只能给朋友连连道歉,但在朋友的回复中,我明显感受到他不开心了,让人心中很难释怀。
有人或许会说:既然婚礼里面有这么多麻烦事,以后改改婚俗,红包也不用给了,不就好了吗?但是,且不说传统不可能说改就改,就算真的能改,这也会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牵绊变淡,未必全是好事。只要和对方关系够好,给出红包时,那种快乐的幸福感,可能远超金钱本身;收到红包时,虽然知道其中很多钱之后都要用其他形式还回去,还是会感受到大家的美好祝愿。
没人喜欢纠结,但只要这些传统习俗里蕴含的积极意义依然存在,我们就很难彻底将其放下,因此不得不学会处理各种现实场景,与复杂的人情世故同在。但是,我们可以试着用更轻盈的心态面对纠结:既然选择接受人情世故的约束,不妨少些精神内耗,把该做的事做了就好;反过来说,如果某些纠结真的令人那么难受,或者财政状况已经入不敷出,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与现实需求,其实也没有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