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民俗艺术大秧歌,县志里有所记载。由解放前传承而来。就风格看,是山东和辽宁的合璧。
看状态,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初,组织力度,队伍规模,演绎水平,精神气度,虎林五十年代的秧歌,责无旁贷地登峰造极。
解放前,日伪未立足时的秧歌,是几个好事者自发的功利行为(非公益),他们结集十个或二十个人,正月年初的几天,简单妆扮,到大商家、大粮户门前扭动,然后等待赏赐。这也是俗规,新年正月,门前献艺,不给几个钱,就显得没有大家风范。索要者,也能接济一下生活。
如果真不给赏赐,献艺者不急不争,默默走开。但是,临走前,纷纷向东家大门前吐两口吐沫。据说,这两口吐沫众口铄金,法力巨大,能让东家断财绝运。不能不说,当事者很有谋算。
虎林五十年代的秧歌,是人民政府组织的娱民公益。各乡镇都有队伍,集结到虎林街头,队伍庞大,花色繁多,特长各异。
形式上,有徒步表演,有高跷表演,有器械表演(跑旱船、骑毛驴,拉婚车等),有高空表演(二层楼高的彩架上,站着盛妆的童男童女或梁祝二人)。
角色上,有素人彩带(队伍中的大多数),有彩妆人物(唐僧师徒,花和尚鲁智深,摇扇济公,搞笑媒婆,文静书生,丑姑娘,傻柱子等)。难度大的是高架人物,站在空中,还得不时地手式表演。
风格上庄谐互济,庄重人物如唐僧,县官,鲁智深等;诙谐人物如傻柱子,媒婆,猪八戒,孙悟空等。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庄重角色盎然而生,这就是工农商学兵的形象。
新形象,给传统民俗大秧歌,增加了时代色彩,煥然一新。
五十年代,百事待兴,经济建设起步阶段,百姓家里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十家有九家没有小画书,看个电影难于上青天,正月十五或国庆节,看场秧歌,就成了天大的乐事。男男女女,扶老携幼;周边村屯结伴步行的,赶马车牛车的,拥路塞道,络绎不绝。赫然重大盛典。
改革开放,生活富足,民俗秧歌,悄然演进,成了普通百姓的日常健身活动,广场上,公园里,舞彩带,挥彩扇的即兴表演,或有组织的小团体,随时可见。
难能可贵的是,耄耋老人结帮彩带,统一动作,舞动得虽慢,却坚持不懈,令人赞叹。去年,我在财政小公园里遇到这样一支老年秧歌队,她们见我拿着胡琴,就派人和我商量,请我给她们伴奏。
虎林民俗秧歌的生命在延续,在民众化,日常化。这是新民俗的新气象。背后支撑这民俗演进的,是民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作者简介

刘悦春老师
黑龙江虎林市乡土文化人。
在全国十五个省市,四十三种报刊,七种文集,发表作品一百五十余篇(首)。
收集整理民间文学十七万字(已交送市非遗文化编辑组)。
探访记实乡土民俗,地方史实,乡语衍变,文物遗迹,特殊人物,成文三十余篇,赠送地方文化和档案部门留存。
筹建大型群众文学艺术创作组织三个(乌苏里文艺社、诗词联学会、原创歌曲沙龙)。
文学作品在国家、省市级赛事获(一二三等)奖十九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