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是保障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1年3月,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启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其中,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则是首次开展。目前,普查工作已经全面完成。普查有哪些成果,将发挥哪些作用?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刘莉华介绍,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种业振兴行动的重要内容。3年多来,相关部门和地区全力推进普查,摸清了我国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特征特性等家底,收集了一大批农业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濒危资源。“可以自信地说,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设施先进、管理完善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成为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诺亚方舟’。”刘莉华说。

  据介绍,在农作物方面,新收集种质资源13.9万份,覆盖了粮棉油糖、果菜茶桑等,99%为种植历史久远、类型丰富、性状多样的传统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目前已全部移交至国家库圃安全保存,实现了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在畜禽方面,全面查清了畜禽、蜂和蚕资源家底,新发现鉴定地方品种资源51个,采集制作遗传材料107万份,同步对61个濒危资源开展抢救性保护,目前159个国家级保护品种都实现了活体保护。与第二次普查结果相比,我国原有畜禽地方品种一个都没少,还找回了曾经宣布灭绝的10个品种。在水产方面,全面摸清了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状况,采集制作遗传材料12万份。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专家组组长刘旭认为,普查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的资源基础。在这次普查新收集的资源中,粮食作物种质资源6.3万余份,占比45.4%。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占比超过三成,其中收集的大豆资源最多,将近1万份,体现了我国是大豆起源国的优势。收集到的谷子、高粱、绿豆、豌豆等杂粮杂豆种类多、数量大,为选育出更多更好的粮食作物新品种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材料。

  “普查首次查清了全国水产养殖主体的底数。”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表示,我国水产养殖起步于池塘养殖模式,养殖地点基本在房前屋后,养殖主体就是家家户户。“我们一直说水产养殖小散户众多,但是具体有多少一直没有精准掌握。这次普查采用种质资源和种质资源所在地的主体单位同步调查的方式,一个一个把养殖主体的地理坐标位置摸了出来。”刘新中说,全国共调查到92万家水产养殖主体、2万余家水产苗种生产主体。这样,全国养殖主体和种质资源活体保种主体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

  曾宣布灭绝的畜禽品种被重新找回,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左玲玲解释,这次普查,重新找回了10个曾宣布灭绝的品种,包括河南项城猪、山东烟台?糠鸡等。这些资源历史悠久,弥足珍贵,重新找回是意外收获。如项城猪,已有5000多年历史,具有产仔率高、耐粗饲、肉质好等特点,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烟台?糠鸡是在原产地400公里外的济宁太白湖畔重新找到的。如果不是挨家挨户普查,这些品种很可能就永远也找不到了,资源保护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华夏网

  “绿色华夏网”是以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为导向,以传播国内外绿色经济,绿色环保,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文化,绿色健康,绿色发展领域最新动态信息为己任的综合门户网站。为了绿色华夏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