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7月11日至12日,全国考古工作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工作者齐聚一堂,总结七年来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共话如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透过这些考古成就,我们得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密码”。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五千多年文明,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

  从“考古中国”策划“夏文化研究”等18个重大项目,到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石峁遗址入选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到二里头、三星堆等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伴随考古工作和历史文明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脉络更加清晰,铺展开中国早期文明的动人画卷。

  边疆地区考古工作,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下生动注脚。近年来,新疆、西藏考古以及吉林古城村、云南河泊所、贵州大松山、青海热水等地重要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正是通过对珍贵历史文物的考古发掘与阐释,我们得以更好了解先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审美取向等,不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点亮前进之路。

  当前,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加快推进,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文物与科技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变得日益明显。

  就在两年前,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彼时,人们看到考古人员在能调节温度、湿度的考古方舱内,从满坑的青铜器、玉器、金器、象牙中,逐件提取文物,深感震撼。

  事实上,科技的力量,早已浸润到考古工作的诸多方面。先进的技术、新锐的力量,研究最古老的岁月,展现最悠远的文明。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校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大遗址考古工作站显著增加,考古方舱、移动实验室等专有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空间遥感探测、碳十四测年、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科技考古技术更加广泛应用……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文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工作会上,不少专家学者表示,坚定文化自信,需要考古工作者在做好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相关知识的阐释和宣传普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活”更“火”,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近年来,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系统实施,良渚申遗、三星堆上新等话题频上热搜,“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供不应求,众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曾经的冷门学科逐渐“热”了起来。无声的历史文化遗存,正以生动鲜活的方式与公众跨时空对话。

  与此同时,中国考古也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国考古走出国门,推进联合考古行动、文物保护项目。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逐步深入,“一带一路”联合考古蓬勃开展……中国考古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正是考古,为我们寻回那关乎历史遗产与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

  走过百年历程,今天,考古愈发吸引社会各界的目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也将继续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华夏网

  “绿色华夏网”是以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为导向,以传播国内外绿色经济,绿色环保,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文化,绿色健康,绿色发展领域最新动态信息为己任的综合门户网站。为了绿色华夏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