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雕雪塑,已经成了哈尔滨扬眉吐气的文体支柱产业,他的前身只是江边村屯农户家的一盏其貌不扬的小冰灯。

  从传统民艺角度看,虎林市解放前民间就有了冰灯,准确地说,是年灯,只在年三十到初二晚上,才能看到她憨厚笨拙的身影。不仅家境好的点亮冰灯,贫寒户也毫不逊色,村屯的许多农家院子里,只要你有兴致,都能点上冰灯。

  解放前,中华民族传统宫灯,在虎林街头上,一年也只现身一次。那是政府和境况好的商家,年三十家到正月十五,挂在门前的。很有魅力,吸引许多人,特别是孩子,去看新奇。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户。是挂不起宫灯的,宫灯烧的是钱。

  成本低廉的冰灯,就得以在民间一显身姿了。

  年三十晚上,我们小孩拉帮结伙,走街穿院,看各家的冰灯。在我们眼里,它很奇怪,水火不相容,冰火不相安,冰灯恰恰把冰与火安在一起了,辉映出浑厚昏黄的光,营造出浓郁的年味儿。

  孩子们心里的疑团是,冰灯里的火,怎么就烤不化冰呢?

  冰灯是用铁皮“维得罗”制作的,俄罗斯这种铁皮水桶,呈扇型,上宽下窄,上口大大敞开。

  年三十早上,我父亲把维得罗装满了水,放到院子里,晚上,把它拿到火炉上轻烤,铁皮遇热,里面的冰就脱颖而出,一个冰灯得以诞生。

  奇怪的是,桶里的水,为什么没冻成一个大冰坨呢?这就是物理上受热不均的结果。铁皮凝冰点比水低,靠紧铁皮的水先成冰。周边凝成冰,中间就出现了空洞。把煤油灯放在狭窄一头,上面是扇形敞口,煤油灯的火焰热量,往上去,烤不到冰体;冰灯内腹较宽敞,灯火与灯冰拉开了间距,灯火的热量不足以为害。

  所以,建国前和建国初,火与冰,联合演绎了三十和十五晚上的农家乐。

  虎林市的冰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被淘汰。它的谢幕,与经济有关,新中国生活水平提高了,年节,百姓院子里挂得起彩灯了。冰灯,自然消声匿迹。

  资料讲,哈尔滨江边村屯的年灯,不是水冻的,是江面取材冰凿的。

  这就是升华成经济增长点,吸引国内国外游客的哈尔滨冰雪产业的老祖宗——农家雕凿冰灯。

  它的华丽转身,脱胎换骨,照样是魔法大师——商品经济的魅力。

  注: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完达山南麓,以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联邦隔水相望。

  作者简介

刘悦春老师

  黑龙江省虎林市乡土作者。发表过小说、童话、诗歌、散文、文艺论文、格律诗、歌词。诗歌获过全国民间文艺“颐和园杯”一等奖,相声和歌词获过黑龙江文联赛事创作二等奖。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华夏网

  “绿色华夏网”是以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为导向,以传播国内外绿色经济,绿色环保,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文化,绿色健康,绿色发展领域最新动态信息为己任的综合门户网站。为了绿色华夏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