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补贴政策从“拆盲盒”变为“明码标”,当种粮农民从“猜政策”转为“用政策”,农业势必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要努力让广大农民手持“政策日历”耕耘希望田野,把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稳。

  政策早知道,种地心不慌。粮食补贴政策已经成为农民种地的播种指南。一些种粮农户反映,现在一些粮食补贴政策就像“拆盲盒”,播种时不知政策风向,播种后才揭晓“隐藏款”。补贴政策的滞后性没有带来“拆盲盒”的快感,反倒大大消减了补贴政策的获得感。应优化粮食补贴政策流程,把“拆盲盒式补贴”变为“明码标价式补贴”,让农民拿着“政策清单”种地,真正享受到补贴政策好处。

  粮食补贴政策是国家调控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粮食生产支持体系,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补贴名目繁多,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政策支撑。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20多年,为实现口粮绝对安全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提高大豆自给率,国家加大大豆种植补贴力度,大豆产量连续3年超过2000万吨。一些地方对流转土地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提供奖励,对提供农业托管、机械化服务的主体提供补贴,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一些地方对藜麦、荞麦等营养丰富的杂粮作物提供专项补贴,推动其规模化种植,丰富粮食供给种类,满足食物多样化消费需求。从目前来看,这些补贴政策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显著作用。

  粮食补贴政策的滞后性已成普遍痛点。一些地方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往往在春耕后公示;一些地方的小麦种植户直到麦苗返青才等到农机购置补贴细则;南方双季稻产区的农民更是戏称“早稻抽穗等政策,晚稻收割看文件”。有的农民只能靠猜。补贴政策的滞后性让本应成为生产指挥棒的政策变成事后的“安慰奖”。一些农户因担心错过补贴而选择广种薄收,同一块地轮流试种不同粮食作物。不仅如此,农民在申请或等待补贴时,可能面临政策信息模糊、发放标准不统一、到账时间随机等情况,如同“拆盲盒”般难以预知结果,这会影响农民生产决策,甚至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破解“盲盒困局”,关键应建立粮食补贴政策预报机制。制定“政策日历”,每年秋收后发布次年政策框架,春耕前完善实施细则并加以公布,芒种后开展动态评估。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做到一劳永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不断优化,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广大农民。应掌握好补贴政策动态调整与刚性承诺平衡术,既要公布补贴基准价,又要保持政策弹性。补贴政策调整一定要给农民留出足够消化的时间。一些地方曾经发生补贴标准调整、农民连夜翻耕改种的问题,造成的损失需要整个生产周期消化。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补贴政策触达方式。为了让政策更好地传递给农民,各地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契机,把信息高速公路修到了田间地头。有的搭建“政策超脑”系统,通过种植面积、气象数据等多个维度智能推送政策;有的地方开发“补贴区块链”平台,实现从文件下发到资金到账的全流程溯源,农民在手机端就可以实时追踪政策动态。这些政策导航工具的出现,让补贴政策真正从“墙头文件”变成“掌上指南”,有效破解政策传递“最后一公里”难题。

  优化粮食补贴政策流程,不仅是简单的流程优化,更是粮食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当补贴政策从“拆盲盒”变为“明码标”,当种粮农民从“猜政策”转为“用政策”,农业势必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要努力让广大农民手持“政策日历”耕耘希望田野,把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稳。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华夏网

  “绿色华夏网”是以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为导向,以传播国内外绿色经济,绿色环保,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文化,绿色健康,绿色发展领域最新动态信息为己任的综合门户网站。为了绿色华夏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