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自2023年9月提出以来,中央多次对其进行阐述、部署。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

科技公司员工在智慧显示屏生产线上作业    解琛 摄

  生产力变革加速

  2024年初,一条关于专利的新闻令人振奋: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1.5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我国发明专利达到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100万件分别用时31年、4年和2年,突破第四个用时1年半。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室主任、研究员邱灵对半月谈记者表示,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已有扎实的创新基础和技术底气。

  何为新质生产力?中央提出,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核心标志中指向的“全要素生产率”,指的是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之外,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通常被视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由此也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从比较中看新质生产力

  与沿着现有技术路线的增量创新不同,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大,很难预测技术突破会出现在哪个领域,很难准确判断技术路线的前景、商业应用的周期,因此更应该拓宽容错空间,限制行政干预,改革科研评价方式。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也指出,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具体来看,新质生产力“新”在四个方面:新劳动者,如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新型人才;新劳动对象,如数据要素;新劳动工具,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如大数据中心等。

  新质生产力的“质”,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质态,新质生产力把数据作为驱动经济运行的新质生产要素,从而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二是质效,新质生产力要使得生产工艺、品质大幅提升,要以新技术新产品驱动新的社会需求。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素质、生产要素配置水平、基础设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些条件在不同地区存在发展落差。邱灵认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既要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也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客观看待区域发展落差,先把本地特色传统产业改造好,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

  看优势也看短板

  2023年,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表现亮眼……从产业端看,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

  邱灵认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三大优势条件: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量变基础;规模巨大的人才总量,我国接受大学教育人数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均位居世界首位;新型举国体制有助于深化经济、科技体制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原始创新能力仍相对薄弱、产学研融合生态尚未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错位、不当竞争和地方保护导致要素流通不畅等问题,也是短板所在。

  业内专家认为,从科技创新到未来产业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连续的光谱,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这提示我们,要把注意力往前端转移,积极健全支持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从鼓励“技术模仿”到引导进行“试错型”探索,让科研人才和企业敢闯敢试。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华夏网

  “绿色华夏网”是以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为导向,以传播国内外绿色经济,绿色环保,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文化,绿色健康,绿色发展领域最新动态信息为己任的综合门户网站。为了绿色华夏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